『不被看見的缺席』
大都會是代表生命和無生命物的大量湧現,它是一股潮流,留經光纖電纜、高速火車路線、人造衛星、監視攝影機所組成的網路推湧著這個世界加速衝向死亡。它的能動性令所有人無從抵抗地隨它擺布,並動員著每一個人。在這股潮流中,我們遭受資訊污染,被互相敵對的勢力撕扯。但我們只能隨波逐流,加速衝刺。於是等待變得困難,就連在頻繁的班次間隔等待一班地鐵也如此困難。 ──《革命將至》 隱形委員會
這本書的第四章談到的題目是『不斷擴張的都市邊緣』,鋪天蓋地的都市擴張讓『鄉村』與『城市』的分界線逐漸模糊,大都會的出現同時讓『城市』與『鄉村』死亡,城市已死的概念在書中提到,環繞紫禁城的胡同全數被人們拆除之後,又為了滿足觀光客的獵奇心態,在距離不遠的地方重新建造,大都會對於城市的死亡而產生了一種對於歷史的戀物癖,摧毀棄置內部之後在經過一個仿冒的包裝,晉身為一個各個大都會都擁有的觀光旅遊景點,炒熱消費氣氛。

在城市與鄉村的死亡過後,大都會出現如同擴張的感染各地,它坐落在中產階級的交會地帶,位居中上階層的銜接地段,鄉村的人們逐漸離開,使的這裡不斷的『外環都會化』,佈滿玻璃的當代建築怪獸就順理成章的進駐。而都市的靈巧與縝密都力足在它的脆弱上,就因為它的緊密交錯的組織,破壞輕而易舉的能夠全面的滲入,而為了讓這個大都市能夠免於癱瘓,避免在發生危險的時候失控,所以我們矛盾地選擇使用指紋辨識、監視系統、紅外線熱感應去以消滅任何能夠讓大都會崩壞的機會。


〈不被看見的缺席〉這件三頻道的動態影像主要架構是在三個『外環都會化』後的場域,位在土城裕生路上的臨時市場用地、承德路四段40巷的劍潭國宅、信義路四段400號,都市就像是退去甲殼般持續的向外發展,而舊有待消化的場域,持續的被另外一批人願意用較低的生活水平與更低的價錢選擇居住在此,在此想碰觸的主體為都市感染後特定場域的生活價值與其驟然消失的不穩定性。










2013年於混種現場-聲響之夜與藝術家郭知藝於臺北國際藝術村共同演出

以下演出紀錄版權為混種現場On-Site、臺北國際藝術村所有